
1970年,袁隆平院士等人在为水稻远缘杂交收集野生稻资源过程中,于海南省崖县(今三亚)发现一株天然雄性花蕊败育的野生稻,并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这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此后,袁隆平院士团队仅用3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三系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2013年,袁隆平院士提议在“野败”发现地——这片对中国杂交水稻科研进步意义非凡、极具科技文物价值的宝地上,建设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保护园,恢复种植野生稻,示范种植超级稻,保护珍贵的杂交水稻原种资源和历史记忆,建立国际一流的杂交水稻育种研发交流平台。袁隆平院士层亲自题词写到“该园区的建设对杂交水稻走向世界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2014年1月初,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助理黄崎博士亲自前往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保护园,指导田间翻耕、野生稻采集和超级稻的播种、育秧。
2014年1月下旬,野生稻、超级稻插秧如期顺利开展。
一周后,秧苗移栽成功。
2014年3月,秧苗高度正在增加,分蘖非常活跃。
2014年4月,稻穗弯弯,水稻已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袁院士和黄崎博士再次来到田间查看。
2014年5月,野生稻长势喜人,超级稻接近完全成熟,袁院士和黄崎博士期盼着首期超级稻的大丰收。
2014年7月,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野生稻适应良好,得到有效保护,对丰富水稻基因库及栽培稻育种意义重大,超级稻也喜获丰收,在这片曾经见证中国杂交水稻科研历程重大转折点的土地上,又一次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