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所不知的袁隆平(十)
1930年9月1日,秋高气爽,风和日丽,袁隆平在北平协和医院出生了。他不仅出生在中国明清皇城中最好的医院,而且由著名的产科医生林巧稚女士亲自接生。
协和医院档案记载着袁隆平出生时的有关情况。
左上页记“袁小孩”,住“旧刑部街长安公寓”;右上页有林巧稚签字;中为袁隆平出生时留下的脚印。
清代雍正年间,从第11世祖开始,袁家族谱排辈字序是“大茂昌繁盛,兴隆定有期,敬承先贤业,常遇圣明时”。袁隆平属“隆”字辈,出生在北平,故父亲袁兴烈为其取名“隆平”,因排行第二,所以小名叫做“二毛”。
袁隆平家族那一支脉,在明代的时候落脚在江西德安县南郊坡上的青竹畈,在那里世代务农。从曾祖父那一辈开始弃农经商,迁居县城发展,因经营有方,家道日盛,在县城建了越有千余平米的住宅后成为“西园袁氏”,是县中“望族”。袁家命运有所改变,观念也随之改变,开始重视对后代的教育。
20世纪20年代大家族分家,袁隆平祖父袁盛鉴建宅于县城北门,取名“颐园”。祖父袁盛鉴公考中举,后又随时代而变,从旧式的读书人成为新型的知识分子。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国时期曾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译员,历任德安县高等小学校长、农会会长,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文昌县县长等职。对后代的教育培养尤为重视。
袁家德安颐园故址所遗石墩
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职北平平安铁路局秘书,家住西城旧刑部街长安公寓(现在的民族文化宫一带),后来搬到东城金鱼胡同(现在的王府饭店一带)。抗战期间,父亲在铁路上做了很多为抗日战争运送军火和战略物资的工作,后来受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做了这位上将的秘书。再后来于1947年底调到南京民国政府侨务委员会任职,做事务科科长。
母亲华静早年在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读高中,毕业后就在安徽芜湖教书,正是在这期间与在南京读书的父亲结缘。华静知书达理、贤惠慈爱,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婚后,母亲担当起操持家务和培育下一代的重任。一生养育了五个小孩:隆津、隆平、隆赣、隆德、隆湘,用自己的母爱、心血和良好的教育方法启迪了孩子们的心灵,影响着他们一生。
母亲怀抱1岁袁隆平,哥哥隆津坐在旁边
袁隆平就生在这样一个家道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父母亲良好的的教育和熏陶,连英语也是母亲发蒙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的奋斗与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选自《袁隆平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