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731-85521115
电子邮箱:ircity@126.com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院士简介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院士简介

袁隆平,汉族,1930年9月1日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德安,现居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曾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内科技大奖,以及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多项国际奖励。50年来,袁隆平院士践行“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宗旨,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发展做出来重大贡献。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更是世界人民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世界可以没有比尔·盖茨,不可以没有袁隆平”,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技术方面的创新突破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促进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世界人民敬仰,国际上更是将其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誉为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在实现水稻产量“跳高梦”的路途上,“80”后的袁隆平孜孜不倦,2014年10月,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已突破1026.70公斤。未来,袁隆平院士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将朝着杂交稻亩产过1500公斤阔步前进。

 

袁隆平历程
1930年9月1日(农历七月初九) 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31-1936年 随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湖北汉口等地。
1936年08月-1938年07月 在汉口扶轮小学学习。
1938年08月-1939年01月 在湖南省澧县弘毅小学学习。
1939年08月-1942年07月 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学习。
1942年08月-1943年01月 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学习。
1943年02月-1943年07月 在重庆赣江中学学习。
1943年08月-1946年05月 在重庆博学中学学习。
1946年08月-1948年01月 在汉口博学中学高中学习。
1948年02月-1949年04月 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高中学习。
1949年09月-1950年10月 在重庆北培夏坝的相辉学院农艺系学习。
1950年11月-1953年07月 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续读3年至毕业。
1953年08月 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
1956年 在安江农校开始从事农业育种研究。
1960年07月 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发现“鹤立鸡群”的特异稻株。
1961年 受“天然杂交稻”启发,开始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1964年02月22日 与邓则结婚。
1964年07月05日 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6年02月28日 在《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症》。
1966年05月 国家科委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
1966年06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被迫中断。
1967年03月16日 省科委发函安江农校,要求学校将“水稻雄性不孕”研究列入计划。
1967年04月 起草“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呈报省科委与黔阳地区科委。
1967年06月 与李必湖、尹华奇正式组成黔阳地区农校(安江农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
1968年4月30日 将珍贵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里,面积133平方米。
1968年5月18日 中古盘7号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成为至今未破的谜案。事发后第4天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1968年冬季 与李必湖、尹华奇等到云南省元江县加速繁殖不育材料。
1968年4月30日 将珍贵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里,面积133平方米。
1968年5月18日 中古盘7号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成为至今未破的谜案。事发后第4天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1968年冬季 与李必湖、尹华奇等到云南省元江县加速繁殖不育材料。
1970年夏季 从云南引进野生稻,拟在靖县(安江农校又搬迁到了靖县)做杂交,后因没有进行短光照处理而未成功。
1970年11月23日 在“把杂交育种材料亲缘关系尽量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构想指导下,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野败”,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1971年春季 调至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新成立的杂交水稻研究协助组工作。
1972年 选育出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A”
1973年10月 在苏州召开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配套成功。
1974年 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攻克了“优势关”。
1975年 从湖南赴海南制种2000公顷,首次大面积制种获得成功,攻克了“制种关”。
1977年 发表《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论文,总结10年来杂交水稻研究应用的经验。
1978年02月 出席全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晋升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1978年03月 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奖。
1978年06月 出席湖南省教育工作者先进代表大会。
1978年10月 出席湖南省科学大会并获奖。
1978年10月 晋升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1979年04月 赴菲律宾出席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学术会议,宣读《中国杂交水稻育种》论文。
1979年12月 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与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1980年05月 应邀赴美国担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指导。
1980年09月 在杂交稻技术国际培训班(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合办)给来自10多个国家的专家授课。
1980年10月-1981年06月 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与合作研究。
1981年06月06日 由其领导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获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1982年 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3年08月 应美国邀请赴美国考察杂交稻试种情况并进行技术指导。
1984年06月15日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出任研究中心主任。
1984年 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5年 被聘为湖南省安江农校名誉校长、西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1985年 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布的“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
1986年 培育成杂交早稻新组合“威优49”。
1986年04月 应邀出席在意大利召开的“利用无融合生殖进行作物改良的潜力”国际学术讨论会。
1986年10月 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报告《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提出今后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设想。
1986年 任国家“863”计划1-01-01专题组组长。
1987年11月03日 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巴黎总部颁发的1986-1987年度科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将这次获奖的1.5万美元全部捐献作为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以奖励在这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工作者。
1988年07月 育成光敏核不育系“安农S-1光敏不育系”,使两系法的设想变为现实。
1987年 当选为湖南省科协副主席。
1988年3月14日 获英国Rank基金会颁发的农学与营养奖。
1988年 当选为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1989年09月 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1990年 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并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赴印度指导杂交水稻技术。
1991年08月14日-08月22日 赴日本作两系杂交稻研究学进展学术报告。
1991年09月29日-10月10日 赴美国参加洛克菲勒基金年会。
1991年11月02日 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
1992年01月13日-01月15日 出席并主持在湖南长沙召开的水稻无融合生殖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2年04月20日-04月27日 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第二届杂交水稻国际讨论会。
1992年07月28日-08月04日 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赴印度作杂交水稻方面的学术报告。
1992年10月22日-11月13日 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以首席顾问身份赴印度指导杂交水稻技术。
1993年04月10日-04月22日 赴美国布朗大学出席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仪式,夫人邓哲应邀陪同前往。
1993年 获美国Feinstein基金会颁发的“拯救世界饥饿”(研究)荣誉奖。
1993年05月19日 受聘为湖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顾问。
1993年05月20日 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博士生指导教师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
1993年11月17日-12月10日 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第三次赴印度传授杂交水稻技术。
1993年12月30日 撰写《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一文,由湖南省农业厅以湘农函(1993)种字113号转发。
1994年02月28日-03月12日 赴美国休斯敦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草签合作开发两系杂交稻协议。
1994年04月14日 赴印度尼西亚参加洛克菲勒基金会年会。
1994年09月23日-09月25日 在湖南长沙主持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组长碰头会。
1995年01月 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生物类)。
1995年02月 赴美水稻技术公司参加学术年会。
1995年05月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10月 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5年12月16日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袁隆平任主任。
1996年05月 获日本经济新闻社“日经亚洲奖”。
1996年07月 出席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的“863”计划重大技术项目复审会议。
1996年08月 出席在四川省双流县举行的两系杂交稻现场会。
1996年09月11日 出席由中宣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的“全国科技十杰”表彰大会,发标题为《攀登杂交水稻研究新高峰,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是我的毕生追求》的演讲。
1996年10月18日 出席由何粱何利基金会在北京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作《从杂交稻育种领域看粮食增产潜力,中国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的学术报告。
1996年11月 出席在杭州举行的东亚地区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作学术报告。
1996年11月 参加在印度举行的“第三届杂交水稻国际会议”
1996年12月 两院院士评出国内重大科技进展新闻,两系杂交稻技术获重大突破的新闻,名列榜首。
1997年01月 出席由农业部召开的五省五大作物工作会议。
1997年03月 赴美国休斯敦出席水稻技术公司年会。
1997年03月 赴缅甸指导杂交水稻生产。
1997年04月 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会国际种业学术讨论会”。
1997年04月 在安徽农科院举办的“863”计划1997年两系杂交(粳)稻技术培训班上讲课。
1997年08月 获“国际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7年09月 出席并主持“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作题为《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前景》的学术报告。
1997年11月 参加在武汉召开的“863”计划生物领域农业专题年会
1997年11月 在《杂交水稻》第6期上发表《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重要论文。
1998年02月 参加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工作会议。
1998年04月 应邀赴缅甸指导杂交水稻技术。
1998年08月 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做《超高产杂交稻选育》报告。
1998年09月 应邀赴埃及参加第十九届水稻国际委员会会议。
1998年09月 接受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节目主持人杨澜采访。
1998年10月 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水稻分子生物会议”。
1998年11月 出席在广西北海举行的“863”计划生物领域“九五”计划课题年度报告会议。
1998年11月 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8年12月 出席在广东肇庆举行的“863”计划“超级杂交稻”项目会议。
1999年04月 出席由全国总工会、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五一”晚会,并作为嘉宾登台向全国观众致意。
1999年06月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1999年09月 出席在长沙举行的“袁隆平农业科技奖”首届颁奖仪式暨“袁隆平学术思想与科研实践研讨会”。
1999年10月 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袁隆平星”小行星命名仪式。
1999年12月 出席由中宣部、科技部、人事部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荣获“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金质奖章,发表题为《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演讲;出席在深圳举行的“863”计划生物领域农业专题1999年年会。
2000年03月 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参加水稻科研会议,宣读《超级杂交稻育种》论文。
2000年07月 赴安徽安庆主持召开全国两系优质杂交早稻示范现场会
2000年08月 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
2000年09月 超级杂交稻第一期攻关目标亩产700公斤获得成功。
2001年02月 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1年05月 赴越南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主持的“在亚洲加快大规模杂交水稻发展的政策支持会议”;赴孟加拉参加国际水稻所及亚洲发展银行杂交水稻项目的第四次技术委员会会议。
2001年07月 赴香港中文大学考察并作学术报告。
2001年09月 获得菲律宾“麦格赛赛政府服务奖”。
2001年 获湖南省农业科技工作“杰出贡献奖”。
2002年12月 荣膺“科学中国人(2002)年度人物”称号。
2002年05月13日-22日 赴越南河内参加第四次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获越南政府“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荣誉徽章。
2002年07月 赴香港参加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生物技术及作物改良会议;赴泰国曼谷参加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持的“第二十次国际水稻委员会会议”。
2002年09月15日-19日 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水稻大会,并作学术报告。
2003年03月 赴乌拉圭参加学术会议,并作“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发展”学术报告。
2003年07月17日 海南省人民政府在三亚市举行仪式,聘请袁隆平院士为海南省政府高级科技顾问。
2003年08月 被天津市政府聘请为天津市特聘专家。
2004年03月 出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首席科学家。
2004年05月 获得沃尔夫奖,以色列总统为其颁奖。
2004年08月 袁隆平院士应马来西亚元首基金会邀请对马来西亚进行考察访问。
2004年09月 主持杂交水稻研究4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杂交水稻与世界粮食安全论坛。
2004年09月 获得泰国国王金镰奖。
2004年10月 获得美国世界粮食奖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
2004年11月27日-12月02日 赴菲律宾参加“国际水稻年庆祝仪式暨世界水稻大会”。
2005年02月 获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2005年04月 聘为江西省科技顾问。
2005年09月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入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
2005年09月 超级杂交稻第二期攻关目标亩产800公斤获得成功。
2005年10月 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聘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顾问。
2005年10月19日 应外交部邀请,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参赞学习班上作有关杂交水稻的报告。
2005年11月 在2005年亚太地区种子协会(APSA)年会上,被授予“APSA杰出研究成就奖”。
2006年04月25日 成为我国农业科学界首位入选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2006年9月20-21日 出席由中宣部、中国伦理学会、湖南省委宣传部、长沙市委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并发言。
2006年10月22日 赴京参加中共中央举行的“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
2006年12月11日 入选2006“感动湖南”十大人物。
2006年12月17日 获2006中国最具影响力创新成果领军人物。
2007年01月28日 “和谐中国·2006年度影响力人物”大奖在京颁发,袁隆平位列获奖首席。
2007年03月16日 赴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参加“杰出学人到访”活动,并作学术报告。
2007年04月 参加美国科学院年会,并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7年09月 出席“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美国先锋海外公司科技合作”签字仪式,并代表中方签字。
2008年06月 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001号火炬手。
2008年11月 获得“影响中国改革30年30人”称号。
2009年09月 全国“双百”人物(2009)评选获得中,成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0年03月 获得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兰西共和国农业成就勋章(指挥官级)。
2010年04月 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
2010年10月 获日本新泻国际粮食奖事务局颁发的首届“新泻国际粮食奖”。
2011年01月 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2011年09月 超级杂交稻第三期攻关目标亩产900公斤获得成功。
2012年01月 获得马来西亚马哈蒂尔科学奖基金会颁发的2011年度“马哈蒂尔科学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2013年01月 当选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2013年03月 当选政协第十二届中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3年10月 在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中,获得终身成就奖。
2014年01月 由其领导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2014年01月 被挪威议员提名与印度遗传学家和巴基斯坦人权活动家角逐2014年度诺贝尔 和平奖。
2014年09月 袁隆平院士从事杂交水稻研究50周年庆祝大会在长沙举行。
2014年10月 超级杂交稻第四期攻关目标亩产1000公斤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