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袁隆平
稻米版图
技术创新
现代农业2.5产业
稻都建设
关于我们
诚聘英才
袁隆平
院士简介
院士荣誉
院士征程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731-85521115
电子邮箱:ircity@126.com
在线咨询:
院士征程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院士征程
袁隆平大学毕业证书
1953年大学毕业
寻找人类希望的种子
在安江农校试验田做早期研究
袁隆平与助手尹华奇(左一)、李必湖(右一)在安江农校试验田做早期研究。
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植株
袁隆平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稻田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植株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66年,袁隆平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发表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
试验田介绍雄性不育水稻
1967年,袁隆平在试验田介绍雄性不育水稻
袁隆平和妻子邓哲一起作研究
海南发现“野败”现场
1970年11月23日,冯克珊、李必湖(当时为袁隆平助手)在海南岛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经袁隆平院士研究确认,这是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享受“攻关”后的喜悦
我国水稻育种的重大突破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观察水稻花粉
和美国水稻专家一起研究超级杂交水稻
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1976年12月,袁隆平(右)和同事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遴选讲课用的杂交水稻标本
1981年,袁隆平为第二届国际杂交水稻育种培训班遴选讲课用的杂交水稻标本
1988年,袁隆平与助手在田间
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7年9月,袁隆平出席并主持“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作题为《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前景》的学术报告
杂交水稻育种方法由三系法向两系法
1986年,袁隆平院士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经两系法过渡到一系法的发展战略。经过9年艰苦而漫长的攻关过程,两系法杂交水稻在1995年获得大面积推广应用,平均产量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
1986年10月6日,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试验田里向出席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外国专家学者介绍情况。在讨论会上作出报告《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
“科学奖”证书
1987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袁隆平颁发当年“科学奖”证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杂交水稻育种的世界领先地位
60年代,矮秆育种使我国水稻产量提高了30%, 70年代,培育成功的三系杂交水稻又比矮秆水稻产量提高20%。90年代,发明两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是我国的独创,使我国继续保持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世界领先地位。
一期亩产700公斤目标
1996年,我国农业部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其中一季杂交稻的产量指标为第一期(1996-2000年)亩产700公斤,第二期(2001-2005年)亩产800公斤。袁隆平院士团队在2000年9月实现了一期亩产700公斤目标
水稻新人茁壮成长
2003年与助手在实验室。言传身教,水稻新人茁壮成长
二期亩产800公斤目标
2003年10月3日,在超级稻二期公关阶段,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2004年9月,实现了超级稻二期亩产800公斤目标
国际杂交水稻与世界粮食安全论坛
2004年9月9-11日,2004中国·怀化国际杂交水稻与世界粮食安全论坛隆重举行。
超级稻三期亩产900公斤目标
袁隆平在田间进行超级稻三期公关(摄于2005年)。2011年9月,实现了超级稻三期亩产900公斤目标。
外国使节水稻试验田参观
2009年9月袁隆平带领外国使节和友人在湖南水稻试验田参观。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向袁隆平取经
2009年,部分粮食短缺国家部长、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向袁隆平取经。
超级稻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目标
袁隆平在田间进行超级稻四期公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践行“中国梦”。2014年10月,实现了超级稻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