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米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稻米版图 > 中国稻米 > 正文
极端天气多发 我国因气象灾害每年粮食减产逾500亿公斤
作者:   来源:第一农经网   日期:2016-10-18 15:22:20  
      2016年10月16日是第36个世界粮食日,16日在南京开展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粮食减损增效”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2016年前6个月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半年,中国变暖幅度明显高于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和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气温每上升1℃,粮食产量将减少10%,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超过500亿公斤。
  16日是第36个世界粮食日,所在周是我国第26个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当日,国家粮食局、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全国妇联、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江苏省政府在南京开展2016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2016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气候在变化,粮食和农业也在变化”,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的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粮食减损增效”。
  该活动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1880年以来的130多年里,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0.85℃。近半个多世纪,全球极端气象频繁发生,到2015年全球严重干旱地区面积比例升至14%,2016年前6个月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半年。冰雪量显著减少,强降水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最近100年上升了19厘米。
  气温不断升高,灾害日渐频繁,对粮食和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气温每上升1℃,粮食产量将减少10%。极端气候导致全球小麦平均每10年减产1.9%,玉米减产1.2%。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每年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超过500亿公斤,其中旱灾损失最大,约占总损失量的60%。
  中国变暖幅度明显高于全球,1951年至2012年间,我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1.38℃,平均每10年升高0.23℃,几乎是同期全球的两倍。区域性高温、干旱、暴雨洪涝事件增多,登陆台风偏多偏强,冰川退缩加速,中东部霾日数明显增多。
       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表示,我国粮食减损增效成效显著,2014年至2015年,通过价格托底、整晒提等、产后减损等措施,带动农民直接增收约1400亿元。通过加强新仓建设和危仓维修改造,平均储粮损失率下降3%。大力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庭院储粮损失率下降6%。着力改善运输设施设备,粮食运输损耗率下降2%。
  出席活动的省政协副主席徐鸣说,粮食是稳民心、安天下的产业。2015年,江苏粮食总产达712亿斤,列全国第5位,今年我省又是一个丰收年景。江苏粮食连年增产,不仅解决了全省7900万人的吃饭问题,还大量销往外省市。江苏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已不足0.9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有效供应一天也不能放松。当前,江苏和全国一样,粮食产销形势发生新的变化,市场粮食下跌,销售不畅,库存增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挑战,仍要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确保江苏口粮自给,牢牢掌握粮食生产主动权。
  江苏省粮食局局长陈杰说,江苏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流通大省,还是产业大省。当前,粮食工作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方面部分品种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不能完全满足市场不同层面的需求。在确保粮食供需平衡、口粮自给的基础上,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十分紧迫。
  气候灾害造成粮食损失超一成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主持人冯殊说,近半个多世纪全球极端气象频繁发生。就中国来说,气候变暖的幅度明显高于全球,区域性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灾害事件增多,登陆台风偏多偏强。而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粮食产量将会减少10%,我国每年因旱灾造成的粮食损失最大,大约占总损失量60%。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未来气温将会继续升高2摄氏度,甚至可能更高;已经持续多年的华北地区干旱问题在未来10年可能会继续升级,南方雨量丰沛的地区也可能会出现季节性的洪涝灾害。因此,在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从粮食生产、收获、储藏、加工、运输、消费等多个环节入手,全面促进粮食的减损增效,已迫在眉睫。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说,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同时,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将导致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粮食生产、收获、储藏、加工、包装、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推动构建能够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粮食供应保障系统,促进粮食减损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全球粮食产量减少供不应求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马文森说,到2050年,全球粮食产量将减少10%到25%,或者更高。气候变化还影响粮食价格,进而威胁粮食安全。粮农组织预计,到2050年,全球粮食产量要增加约60%,才能满足全球近90亿人口的粮食需求。然而,根据统计,全球1/3以上的粮食是被损失和浪费掉的。这样的大前提要求人们,在粮食成为最终产品和进入零售环节之前,必须采取措施减少粮食损失。
  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说,最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生产遭遇诸多挑战,尤其是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对我国粮食安全形成了较大威胁,但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多年来始终保持农业生产稳中有进。“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三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他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不仅需要农业工作者发挥作用,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农业资源环境,调整食物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杜绝粮食浪费的现象。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