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远:“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去年12月,先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随后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确保粮食安全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激增的粮食进口量正在考验“中国人的饭碗”。
先来看一组数据,数据显示,农产品进口额2013年时虽然增速较前两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近6%的增长速度,根据净进口量和单产水平测算,2013年我国粮棉油糖四大产品净进口量相当于8亿多亩耕地播种面积的产出量,比2000年增加5倍。
尽管如此,中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收益仍然很低,中国农产品内外价差不断扩大,相当部分的进口是受到内外价差的驱动,由于缺乏关税保护,造成边进口边积压,对国内农产品价格形成了显著打压,对国内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就业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粮食产量、进口量“双增”的同时,我国粮食库存总量近年来也达到历史高位,玉米等粮食品种积压严重,库存压力凸显。我国粮食正呈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
问题摆在这了,接下来就要说说对策了。
中外粮价倒挂是主因,也是“三量齐增”的表象。说白了,虽然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国外粮食便宜不少,国内的粮油加工企业出于成本考虑,更愿意用进口粮,这样,进口粮食越来越多,而国产粮食更多地被积压起来,“国粮入库、洋粮入市”成为趋势。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市场和机制两个方面入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有专家建议,中国农业要想做强,就必须走现代农业的道路,要通过制度创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提升规模效益和科技水平,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走出“三量齐增”的困局。说一千道一万,打破“三量齐增”的根本还是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降低农业成本,通过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我国农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