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打着手机走进会面室的,又在采访结束与记者握手言别后,迅疾起身飞快地跑着步离去,一转眼就不见了。他的助手们也说:在研究中心这个大院,你看见他几乎都是在“跑”,很少用“走”;他还常常凌晨三四点回复电子邮件;他会工作到额头发热,又担心是过劳死的征兆,于是不管家里还是实验室,倒地就睡……
他是邓启云,这次900公斤种子“Y两优2号”的发明者,也是整个大院公认的“工作狂人”。而打动这样一位“工作狂人”接受这次采访的理由,只是记者的一条短信——记者是在隆回县试验田基地采访时从农民的口中了解到他,并通过农民联系上他的,所以他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能实地去田间考察,通过和农民接触、交谈再找到我,这点让我很感动。”
他是袁隆平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在隆回县羊古坳乡的几位农民的口中,邓启云是和他们走得最近的一位专家。去年收割稻谷前下了场大雨,农民急得跳脚,邓博士赶紧电话过去:“别担心,我这个品种不落粒,不受下雨影响。我的孩子我清楚!”
他活脱脱就是又一位袁隆平。
从会面室出来,正是中午时分,阳光下只见一群年轻人在大院内拿着仪器专心做研究。太阳火辣辣地直射。他们说:“就是这个时候水稻的花才开得最大,这时测试才最有效。”面对记者,年轻的博士生如熟人般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与袁隆平一样平和,嘿嘿地笑。再看前后左右楼里走进走出的,一如袁隆平那般黝黑,有的捧着仪器,快步走过,碰见熟人停步交谈几句,又看着手表匆匆散去,有的挽着裤腿、顶着草帽,却在仔细阅读橱窗里的讲座介绍。
是农民,是工作人员,还是学生?都是。
记者突然感觉到:为什么袁隆平的攻关永不停歇,又为什么袁隆平的攻关总能成功?这些人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