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昨天在常熟投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亲临常熟为分中心揭牌。
此次常熟之行,袁隆平行程非常紧张:前天傍晚才抵达常熟,昨天15时就需要赶到长沙参加一个外事活动。
昨天上午,结束常熟的活动之后,袁隆平匆匆离开准备搭乘中午12时的班机,而记者也跟随他到上海,在虹桥机场进行了专访。
非常了解苏州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苏州在全国都是有名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在经济这么发达的地方,还这么重视农业生产,非常不错!”当袁隆平得知记者来自苏州,他激动地盛赞起苏州来。
虽然袁隆平前一天晚上休息得不是太好,但他一谈到农业科研,说到发展现代农业,整个人便精神抖擞起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要加大发展农业科技,做好农业科技工作。”袁隆平说。他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国家对现代农业十分重视,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没有科技高水平的发展,同样就没有现代农业高水平的发展。苏州地区常熟农业科技尤其是水稻育种工作多年来在全国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
近年来,苏州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化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不断优化现代农业规划布局、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突出农业科技创新。袁隆平对苏州的农业,尤其是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非常了解。他说,苏州市委、市政府这么重视农业,舍得投入,农业科研又有这么好的基础,苏州,最有可能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新目标:在苏南高产区,三分地养活一个人
“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设在常熟,主要是想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加快发展杂交粳稻。”袁隆平说:“因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对于大米的品质需求也高了。2006年在天津开杂交水稻大会的时候,当时在全国有1200万亩种的是杂交水稻,其中杂交粳稻不到300万亩,当时,我提出来一个目
标,就是5年之内,全国种植杂交粳稻的面积要发展到3000万亩,亩产要突破900公斤。到现在全国杂交粳稻的种植面积还只有1000万亩,任务还没有完成。”
杂交籼稻已经突破了900公斤,达到了926.6公斤。“希望通过我们与常熟的合作进一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杂交粳稻,为实现推广3000万亩多作贡献。”在杂交粳稻方面,袁隆平希望常熟也要突破900公斤。他说:“即使这样,我还不太满足,在90岁前,我希望能够突破1000公斤,特别是在像常熟这样的粮食高产区。”
昨天在常熟,袁隆平提出一个“种三产四”的说法。他说,种三亩地超级稻,达到普通稻四亩地的产量,这样就可节省出来一亩地让农民种经济作物,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节约土地资源。在全国很多低产区,超级稻“种三产四”已经实现;而在高产区,我们开展“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甚至“两分地养活一个人”的粮食高产工程。
现在,江苏杂交水稻的平均亩产是560公斤,而常熟的杂交水稻亩均产量已经超过600公斤。袁隆平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力争做到,在苏南高产区,实现“三分地养活一个人”,这也是他给自己提出的一个新的目标。
像端木银熙这样的专家越多越好
“今天,我看到了常熟的那块试验田,很有希望突破900公斤。”昨天中午,在上海虹桥机场,袁隆平语气肯定地对记者说:“端木银熙是个真正的脚踏实地的农民育种家,他理论联系实际,埋头苦干,很了不起!”
袁隆平告诉记者,他与端木银熙相识已经有16个年头了,“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地奋斗在水稻育种的第一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难得的、真正的水稻育种专家。我认为,端木银熙身上体现了一种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甘于清贫、以苦为乐的优秀品德,他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楷模,在农业科技战线上涌现出越多的端木银熙式的专家,我们的农业科技事业就愈有希望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
他说,水稻育种没有捷径可走,水稻育种者只有长年累月深入田间,潜心钻研,与寂寞为伴,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成就事业,其艰辛程度是常人难以体会到的。袁隆平心目中的端木银熙就是这样一位一生与水稻结下不解之缘的育种专家,跋涉于风雨泥泞、曲折回环的漫漫长路,经历过永不言败、永远奋进的艰辛历程。袁隆平说:“我知道,端木银熙研究水稻育种的动机很简单,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吃饱饭、吃好饭。”
在谈到当前各地农村农技人员的生存状况时,这位被誉为当今“中国最富有的农民”有些感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通向农村的基层机构,曾经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增效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动情地说:“现在,有些地方乡镇农技人员的工作非常辛苦,普遍存在工资不高、生活待遇较差的现象,导致农技推广人员面临断层。县乡一级的机构改革,致使农技推广体系出现了危机。”袁隆平建议,各地党委政府要给农技推广部门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关心农技人员,提高农技人员的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科技工作之中,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