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本书读来令人深受鼓舞。这本名为《绿色王国的亿万富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是中国青年出版社新推出的一部文学传记。作者聂冷、庄志霞不仅以生动流畅的笔韵写活了一位特色鲜明的伟大科学家,而且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系列历史的和现实的矛盾。并且以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为中国科学家正了名、正了利(而不是争名、争利),为科学与市场的接轨,为科学发明的正当受益权发出了强劲的鼓与呼,读来令人为之振奋!
请看书中精彩报道:
他所发明的这种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以上。自1976年开始推广至今,全国已累计种植30多亿亩,增产粮食3.7亿多吨,创造经济效益3700多亿元。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种值业市场前景是无可限量的。据测算,国内杂交水稻种植面积3年后将达到每年3亿亩,每亩需种子1.5公斤,全国每年需种子4.5亿公斤,以目前行情每斤种子最少获利1元计,每年就有利润9亿元;另外,在东南亚地区还有约2.5亿亩即将开发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领这一种子市场,还可获利9亿多元。这就是人才的市场潜力。
1998年6月24日,湖南省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在长沙举行资产评估结果发布会,宣布通过210天,对11万组数据资料的严格审查论证,评定“袁隆平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为1008.9亿元。消息披露,反响强烈,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国人在知识和科学技术价值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将在我国引发一场“知识经济风暴”。
沿着《袁隆平传》公布的报道展开分析,他所创造的巨大品牌价值使我们为之惊喜,为之赞叹,这颗科技之星,以知识为资本创下了亿万财富,作者在书的背页上提示道:这是当代中国一位堪与比尔·盖茨媲美的科学家。这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从现实的角度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研体制和科技发展战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进步和变化,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和学术提升的大环境正在形成。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人们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思维定势的影响,致使社会对科学技术和科学家的价值的认定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已为国家创造32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但1999年,当湖南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时,袁隆平个人仅以其科技发明权占有公司5%的股份,而即使如此,还有人怀疑这种股份该不该得,说什么这“表明了袁隆平的思想境界并不怎么高”云云。似乎一个科学家,只有不食人间烟火才算是达到了应有的思想境界,这就是我们的某些中国兄弟的逻辑。处在这样一种逻辑困扰之下,中国科学家无论贡献多大,都只有受穷的命,这怎能激励科学家的创造热情,从而大力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呢?又怎能促进科学技术与市场的顺利接轨呢?关于类似问题的报道,我们在其它新闻媒体上也常能看到。这说明尽管国家政策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放开了科学家凭知识资本和发明创造合法获利的渠道,但社会上某些人对科学发明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家待遇的认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所以,从社会导向的意义上看,这本传记文学的现实意义也是很强的。
当然,作为一部文学传记,它有别于一般议论和新闻报道,它在描绘袁隆平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所历经的曲折与磨难和他艰苦跋涉、勇攀高峰、永不停步的奋斗历程中,穿插展现了传主在对待经济利润问题上的高风亮节。就是在写到经济利益问题时,作者的描述也是亦庄亦谐,风趣幽默,引人入胜,使人在会心的微笑中自然而然地领悟了社会的某种沉重。作者的文学技巧于此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