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技术创新 > 良法 > 正文
黑龙江水稻种植技术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14-10-22 14:00:26  

一 、水稻“晚、大、稀”超稀植栽培技术

此项技术是通过应用当地晚熟品种(第二积温带早熟品种,12片叶品种),培育大龄多蘖壮秧,进行超稀植栽培。方法是在329日在室内采用钵体育秧秧盘,每穴内播芽种2粒,覆土1厘米,育中苗,425日左右叶龄2.32.5叶时,移栽到大中棚中进行第二段育苗。到移栽前秧苗的叶龄能达到5-5.5叶,苗高、茎粗,一次蘖率100%43%带第二次蘖。

“晚、大、稀”栽培在秧苗带1.5个以上大蘖插秧稀植,秧苗素质较好,充分发挥了水稻个体优势,同常规育苗相比,生育进程不但没有受到影响,还提前4天成熟,增加了分蘖的优势,增加了平方米有效穗数、粒数,提高了千粒重,与当地常规栽培相比亩增产91.2公斤,亩纯增收150.04元,增产、增效十分显著。

二 、水稻两段式育苗超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两段育苗超高产栽培技术是采用适宜的晚熟品种,通过提早在室内(或温室内)育苗,两次移栽,争取更多的有效积温,培育大龄多蘖壮秧,实现超稀植栽培 ,确保水稻安全成熟,并实现增产的一项栽培技术。其主要技术原理是通过应用晚熟品种,利用温室提前育苗,适宜时期移入大中棚内进行二次育苗,培育出大龄多蘖壮秧进行插秧,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1、应用品种:在我市中南部乡镇应选用五优稻3号;中北部乡镇选用绥粳4

2、播种及二次移栽时间:我市西南至东北从315-325日开始播种,在室内采用育秧盘育苗,每平方米播芽籽150克;在温室播种,平方米播量为400-500克,当秧苗叶龄2.5-3.1叶时,移植到大棚内进行第二段育苗,第二阶段采用352孔秧盘,每个钵体两株秧苗。

3、插秧时间与常规水稻栽培时间基本相同,插秧时秧苗带1-3个分蘖。

4、其他技术与常规栽培相同,应控制无效分蘖。

采用此项技术,不但可提高水稻产量,增加收入,还能提高米质,促进优质米的发展。两段式育苗超高产技术与常规育苗相比,可增产1521%,每公顷增产稻谷11001500公斤,增收18702550元。扣除第一阶段育苗取暖、分苗及棚室建造等增加的费用需400600元,可实现公顷纯增收13502050元(水稻按每公斤1.7元计算)。同时,此项目的推广,还将推动水稻育苗技术向工厂化、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方向快速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三 水稻大中棚育苗技术

1、大棚的棚型:

1)木架结构1520米长、812米宽、拱高2-2.2米、边高1米,四道梁四排桩,造价为每公顷本田800元。

2)竹木结构1015米长、56米宽、1.5米高、边高0.6米,三道梁三排桩,造价为每公顷本田300元。

3)钢架结构1520米长、812米宽、拱高2-2.2米、边高1米,造价为每公顷本田500元。

(4)合金钢管结构3040米长、810米宽、高3米,造价为每公顷本田700800元。

5)玻璃钢结构1020米长、812米宽、高2米,造价为每公顷本田700800元。

2、水稻大棚育苗的优点:

1)水稻大棚育苗有利于提早扣棚、提早化冻升温、提早育苗,抢夺早春积温。

2)提高土地利用率及秧苗成苗率和秧苗利用率。

3)大棚容积大,采光面积大,保温性能好,棚内温度均衡,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加之便于通风,有助于炼苗,更容易育出壮苗。

4)大棚秧苗素质普遍好于小棚秧苗。大棚秧苗一般比小棚秧苗叶片多0.51.0片,根数多2.54.5条,根长长1.11.5厘米,干物重重0.40.5克。

5)省工省种,大棚育苗有利于苗床管理

3、大棚育苗技术要点:

1)种子清选、晾晒。

2)浸种:用25%施宝克浸种,浸种后用40℃左右温水将药剂清洗干净,有利于催芽。

3)高台育苗。做高台苗床,可以解决取土难的问题,还可以防止苗床湿度过大,保持旱育条件。本田苗床要打50厘米高台,园田地育苗也要打20厘米的高台。苗床要常年固定、常年培肥。

4)提前扣棚。大棚育苗要在播种前710天扣棚。

5)播种时间。大棚育苗要比小棚育苗提早播种,以充分发挥其保温性能好、温度恒定等优势。

6.严格控制播量。培育壮苗,降低播量是非常重要的。平方米播量要控制在芽籽300克以下(钵体育苗每个钵体内播23粒芽籽)。

7.加强苗床管理。大棚育苗要在出齐苗揭去地膜后,就开始通风炼苗。刚开始时可以在中午高温时小通风,降低棚内温湿度,以后逐渐加大通风量,直至全天通风。

8)插秧。外界温度稳定通过13℃时,开始插秧。一般在51525日。密度为平方米穴数20穴左右。插秧深度要控制在2厘米以内,做到不漂不倒。穴株数提倡每穴插秧23株,以每穴2株产量效果最好。

四 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

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是近几年推广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水稻栽培技术,它利用水稻边际效应强的特点,增强水稻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密稀有度,改变了田间小气候,充分发挥了水稻个体与群体的增产潜力,从而达到高产目的。应用该项技术可以使水稻亩产达520.1公斤,较常规栽培亩增产35.1公斤,亩纯增收42.12元。

主要技术要点:

1、 精选品种,品种是高产的前提。

2、 培育壮秧,主要措施:

①推广大棚育苗技术。

②选好苗床土。苗床土必须在秋天备足,过筛后堆积,用苫布盖严。避免春天雨雪大不宜取土而耽误农时。

③强化苗期管理。温度管理、水分管理、病害预防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去做。

、严把插秧质量,确保宽窄行栽培技术插秧规格。宽窄行栽培插秧规格应适合地理位置,积温条件,土壤肥力,栽培水平条件等要求,根据几年来的试验和田间调查,确定了我市东北部以(12+6x 4-3株苗,西南部以(12+6x 5-3株苗为基本插秧规格(单位为寸)。要求插秧横平竖直,拉好绳,每穴基本苗数不多插,不少插、不漏插,插深1--2厘米深,不插窝脖秧,不插没腰秧。力争528日前全部插完,确保插秧质量。

4、 培肥地力,为水稻宽窄行栽培提供良好的地力条件。

总结多年生产实践经验,我市实行三年一翻两旋制,结合翻耕,亩施农家肥1.5--2.0立方米。而且采用化肥与农肥结合施用的方法,NPK配比施,公顷施尿素200公斤、二铵150公斤、硫酸钾100公斤,其中氮肥的40%、磷肥的100%,钾肥的50%做底肥全层施入。氮肥的35%在分蘖期施用;其余氮的25%,钾的50%在穗肥期分二次施用。这样可以保证水稻整个生育期的肥力需求。

水稻田间管理主要为水肥管理及病虫害综合防治。

一是灌溉技术。灌溉技术的着眼点要适合水稻的生理需求,做到浅水增温、提温通气、气畅壮根、根壮蘖增、以根养叶、以叶促产,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二是病虫害的防治。本着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农防、化防、生防、物防、人工防相结合的措施,对病虫草害采取综合防治技术,从而力争把病虫草害的的危害程度压缩到最低限度。从而为宽窄行栽培创造良好丰产环境,高质量的田间管理为目标而夺得高产的新技术。

总之,水稻宽窄 行栽培,是以壮秧为前提,以培肥地力为基础,以高质量的田间管理为目标而夺得高产的新技术,是近几年推广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水稻栽培技术,它利用水稻边际效应强的特点,增强水稻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密稀有度,改变了田间小气候,充分发挥了水稻个体与群体的增产潜力,从而达到高产目的。应用该项技术可以使水稻亩产达520.1公斤,较常规栽培亩增产35.1公斤,亩纯增收42.12元。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此项技术的推广面积逐年扩大,技术到位率逐年提高,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技术逐年完善,水稻单产逐年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强化田间管理,为水稻宽窄行栽培创造良好丰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