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尼西爪哇省的勿加泗是重要稻米产区。从雅加达驱车一个多小时,记者发现了一片与众不同的稻田:水稻长势旺盛,比其他的稻苗明显高出一头。
这里是印尼普世家农业公司的袁隆平水稻试验农场,正在试验的是袁隆平稻种制种。
普世家是印尼第一家推广中国杂交稻的农业公司,成立于1999年。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总裁贝南龙先生希望能把中国杂交稻“普及世界万家”。贝南龙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印尼是个农业大国,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依然突出。前些年粮食还不能自给,每年需进口200万—300万吨大米。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多数生活困苦。发展农业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吃饭问题,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能否实现复兴。
印尼华人贝南龙把推广中国杂交稻作为振兴印尼农业的“催化剂”。虽然印尼全国水稻种植面积达1160万公顷,平均产量却只有每公顷4.5吨。2001年10月,在两国农业部长的见证下,普世家公司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高科)签署协议,在印尼共同开发试种中国杂交稻。同年,首批中国杂交稻在印尼5个省10个试验点展开试种。几批试验效果喜人:水稻单产普遍达到每公顷8吨以上,最高产量12吨,米质也好于普通印尼米。2003年,袁隆平水稻1号和2号获得印尼农业部许可证,允许从中国进口种子。
中国杂交稻在印尼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至今中国杂交稻多数种植在由普世家公司向农民赠送种子和肥料的试验田上,这些试验田为数不过几十公顷。究其原因,首先是某些政府官员和农民心存疑虑,对杂交稻的认识还不深入。政府还担心从中国进口种子会带来很多检疫问题。其次,农民手中没钱没地,认为种子太贵。印尼土地私有,多数农民都是租地主的地种。地主提供种子,农民负责种植,收获的时候按比例分成。袁隆平水稻种子从中国进口,每千克5万印尼盾(1000盾约合人民币1元),是当地普通种子的10倍。假如地主不愿买,农民就要盘算最后能不能赚回来。由于缺钱,农民也不乐意购买肥料和农药。其三,很多人尚不掌握栽培技术。隆平高科派至印尼指导工作的技术人员田永久告诉记者,杂交水稻与印尼本地常规稻在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上存在许多差异。当地水稻专家和农民没有真正掌握好杂交水稻技术,往往用种植常规稻的方法来种植杂交水稻,造成杂交稻增产效果不够显著。
普世家公司邀请隆平高科的水稻专家到印尼开办杂交稻技术培训班,培养当地的技术推广队伍。他们通过培训,在学员中培养了一批科技示范户。这些示范户在西爪哇粮食主产区建立了一个杂交水稻示范基地,50公顷连成一片,灌溉条件良好,形成了规模。通过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和印尼农业部检疫署的交流和访问,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印尼的检疫问题也基本解决。
印尼农民把中国的杂交稻亲切地称为“隆平稻”。记者8月下旬前往巴厘岛参观了当地的“隆平稻”试验田。印尼德尔塔农业公司刚刚于8月7日收获了1公顷水稻,产量9吨。经理艾迪见到记者喜不自胜地说:“要不是刚移栽的那会儿缺水,我肯定能收10吨以上!”艾迪表示,他准备再试种一季,如果效果好,就大规模种植50—100公顷。在风光秀丽的加迪乌维村,村长瓦延把自己的1公顷土地拿出来种“隆平稻”。加迪乌维村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瓦延村长说,到时候大片的“隆平稻”田肯定能成为亮点。
“‘隆平稻’长的和其他稻子就是不一样。”艾迪说,他刚开始试种的时候,周围农民都来看热闹。大家很奇怪这个稻怎么长得这么茂盛,出这么多穗,而且巴厘岛风这么大还不倒伏。艾迪说,“隆平稻”抗倒伏、抗病虫害、抗旱的能力都比其他稻强。他算了一笔账:种“隆平稻”可以每公顷增加收入200万到500万盾。
印尼农业部粮食生产署长梭拉也对“隆平稻”赞不绝口:“袁隆平是世界杂交稻之父,隆平稻的质量没话说。”他指出,印尼要实现粮食自给,一要扩大种植面积,二要提高产量。农业部准备到2009年开垦100万公顷土地种水稻,杂交稻具有很大市场。2001年印尼只有1个杂交稻品种,现在已经有20个。除了两个是中国的“隆平稻”,还有日本、菲律宾、印度等国的品种。“和其他杂交稻品种相比,‘隆平稻’不仅产量高,而且米质好,是No.one(第一)”。
从印尼农业部采访回来,贝南龙再次找记者长谈。他说,当前中国杂交稻在印尼的推广遇到不少困难,但他们将继续前行。他相信,随着印尼政府和人民逐步接受“隆平稻”,中国杂交稻“普及世界万家”的梦想终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