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路敏捷不像古稀老者
“我不是在试验田,就是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一直是袁老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此次我们到访时,袁老却正在办公室伏案整理材料。
袁老的秘书辛业芸告诉我们,近来袁老特别忙,很多时间都要呆在办公室梳理手头的工作。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博导青先国介绍,自5月份以来,前来参观、采访的人特别多,袁老非常累,压力也大,光中央电视台就有8个频道的不同栏目依次排队对他进行专题采访。大概6月底,北京人民大会堂还将举行袁隆平先进事迹报告会。
17日10时许,在青先国和辛业芸的安排下,身材偏瘦,皮肤黝黑,已77岁高龄的袁隆平,身着深色T恤,满脸笑容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袁老的眼睑明显有些浮肿,人虽憔悴,但走起路来仍精神抖擞,他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那些外籍专家交谈,思路敏捷,一点也不像年近八旬的老人,令外宾们佩服不已。
当几名亚太专家请袁老在水稻研究方面作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时,袁老非常谦和地说:“水稻研究不是哪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大家共同合作,有的项目还需要多个国家联合攻关,共同努力才得以成功。”
托记者向家乡人民问好
江西省农科院副院长谢金水特意向袁老介绍:“家乡媒体代表《信息日报》也派记者来看望你了!”当即袁老很随和地向记者招手并点头致意。采访中,记者问袁老:“您以前曾去过江西,而现在的您比以前更忙了,以后您还会去江西走走吗?”袁老注视着记者,脱口而出:“江西是我的家乡,我当然会去。只要有时间,我经常会去。”
青先国对记者说,袁老为人非常谦和,淡泊名利。除一些“规定动作”的采访活动他没法拒绝外,其他的采访能推的尽量推,并表示“我是研究人员,不是演员”。青书记有些羡慕地对记者说:“因为你是从袁老家乡来的媒体记者,他再忙也抽空见了你哦。”
因袁老急于回办公室处理手中的工作,记者未能当面向他转达江西人民对他的问候。此时,青先国和辛业芸主动提出亲自陪同记者去袁老办公室向他问候并道别。记者再次见到满脸倦意的袁老并和他握手告别时,袁老向记者说:“代向家乡人民问好!”声音低沉而有力。
在试验田里一呆十余小时
与袁老见过面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白德朗博士亲自当我们的向导,带领我们来到紧邻办公区的数十亩试验田。远观这些试验田,与普通稻田似无区别,但走近一看,这一大块方方正正的水田,被划成了大小不一的数个方块,在不同的方块格中种有不同的水稻品种,高高低低,有的已结了穗,有的才开刚吐穗花,有的还是青苗。
记者注意到一位水稻研究技术员正拿着一条独脚的小板凳蹲坐在田里,左右两手摆动着稻花。这名叫颜周诚的技术员告诉记者,他在为水稻进行人工杂交。白博士则很形象地向记者解释,就是在为一位漂亮的女孩找一位帅气的对象。如果双方不满意,还得重新帮他们找。白博士说,这些试验田里的稻子都是育种的。平时不论刮风下雨,袁老师都会来这田间地头察看,最长时一呆就是十多个小时。
随行的亚太种子协会专家蹲在试验田田埂上,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稻穗,不时地向白博士咨询。这些来自美国、印度等国家的专家对记者说,能到袁老试验田亲眼观看他种的稻子,是很荣幸的事,而作为水稻研究专家,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袁老为自己确定新目标
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陈大州对记者说,袁老研究的超级杂交稻目前在江西已大面积示范推广,达数百万亩。白德朗博士则向记者透露,今年湖南和江西有很多的水稻项目合作,合作地点以九江、赣州为主。大概今年八九月份,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专家将去江西,届时如果袁老没有特别的要事在身,他将再次随行前往家乡。
据了解,袁隆平为自己确定了新的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超级稻第三期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第二个目标是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世界,在三五年时间内,把国外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从现在的200万公顷提高到1500万公顷,增加3000万吨稻谷的产量。达到了这个目标后,袁隆平还准备使杂交水稻向亩产1000公斤进发,这个目标将借助生物技术完成。
袁老有时会在屋前拉琴
17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位于湖南省农科院内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老的家就在研究中心内,是一座充满浓郁田园风味的平房。我们凑近袁老家的小院门,屋里屋外静悄悄的,没看到袁老及其家人。附近一居民告诉我们,他们和袁老居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已有十余年了,袁老一家人为人处事低调、随和,与普通人没什么区别,有时能看到袁老师倚在屋前走廊上拉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