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件旧款的白色休闲服,一双没有擦拭过的黑皮鞋,穿着市面上已难买到的尼龙袜,始终保持朴实风格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此间刚一露面,就引来现场人们的阵阵掌声。
“我与云南结缘已久,为了寻找优良稻种,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来过云南,当年哈尼梯田的美丽景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此间今日开幕的第五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上,作为该论坛主席,袁隆平的开场白让与会者感到颇为亲切,会场又响起热烈的掌声。
袁隆平在今天的开幕式作简短发言,他对云南省重视杂交水稻研究和发展表示赞赏。他说,云南拥有世界少有、中国国内唯一的水稻高产区和产量潜力测试地——永胜县涛源乡,这是云南种植和研究水稻的一大优势。他同时称,云南的“云光”系列两系杂交粳稻和“滇杂”系列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已尝试在长江流域作为早粳品种使用。
袁隆平曾向媒体表示,“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为民”是他一生的心愿。今天上午,袁隆平还前往昆明嵩明县参观云光一0一号千亩示范区稻田,让随行人员切身体会了他“嗜稻如命”的生活习惯。他不止一次地提醒随行人员,不要踩到水稻,并多次停下脚步摸着稻穗啧啧称好。
在稻田里,当有关人员介绍说这片稻田亩产已达到八百公斤时,他激动地连声说:“太了不起了。”“长江流域的稻穗如果也达到这种饱满程度的话,那水稻高度要达到一米二左右,而昆明只需九十五公分,这就是云南的地域优势。”袁隆平解释说,水稻高度低不易弯曲,更有利于光合作用。
今年已七十八岁的袁隆平精神矍铄,谈笑风生。他婉拒记者搀扶,纵身一跃跳过近一米宽的稻田水渠;当工作人员将太阳帽送到他手上时,他说自己下田不带帽子,笑称“现在并不在乎晒得更黑了”;当看摄像机对准他手中刚刚点燃的香烟时,他笑着说:“这就不要拍了,吸烟不健康,不能给年轻人树立这种不好的形象。”
当地闻讯赶来的民众,将袁隆平团团围住,咨询各种水稻种植的问题,而袁隆平也耐心地给予回答。他说,提高水稻产量良种、良田、良方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良田是基础、良种是关键、良方是手段,当然这都离不开粮农的精耕细作。”
一位年轻的农业工作者向他索要签名,袁隆平却露出了孩子般羞怯的表情:“你看这么多照相机对着咱俩,多不好意思啊。”话音刚落就引来在场人员的一片笑声。
作为一位平民科学家,一位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以最平凡的方式续写着中国杂交水稻传奇。
本报讯摇旗子、举画像、拉横幅,西南大学学生们雨中在校门口排了半公里长队,迎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友袁隆平!昨19时许,袁隆平院士现身,他频频向大家招手,上千人的欢呼响彻校园。
欢迎队伍延伸半公里长
为了迎接袁隆平回母校访问,西南大学校园挂满了“欢迎袁隆平院士回母校”的横幅。访问原定于19时,17时许,校门口便站满了欢迎的学生们,大家有的拉起横幅,有的举起了袁隆平的画像,有的还挥动着小旗子,
“袁老是我们杰出的校友,我们来欢迎他,就是向他致敬!”工学院大一学生何净告诉记者。
18时许,记者在西南大学校门口看到,欢迎队伍从校门口一直延伸了大约半公里长。
“这么隆重我感到不好意思啊!”
19时10分许,在学生们欢呼声中,袁隆平坐一辆奥迪车驶入校园。袁隆平摇下车窗,举右手向校友表示感谢。
在欢迎宴会简短致词上,袁隆平难掩回母校的激动和喜悦,“我到母校来,非常激动,学校这么宏大,有五万多学生,不简单呐!母校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希望母校更加繁荣!”袁隆平还感谢母校的迎接,“这么隆重欢迎我,我感到不好意思啊!”
晚宴特意摆大米
袁隆平是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之父。昨晚晚宴现场的布置也颇具匠心,餐厅工作人员专门在餐桌正中摆了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满了大米。缸壁上还专门写了一句话:“饮水不忘挖井人,吃米不忘袁先生”。
在校成绩首次展出
“这是转学证明,这是他的学生证。”西南大学校史馆何老师向记者介绍了首次面向公众的袁隆平在重庆求学的实物。让人意外的是,袁隆平当时农学课程成绩并不很突出,反而英文成绩特别好,高达93分。国文64分,植物学65分,普通化学60分,地质学88分,农业概论88分,气象学84分,农场实习67分。这是袁隆平1950年大一下期期末考试成绩,专业成绩在班上仅相当于中等。对此,西南大学教授、国际著名蚕学专家向仲怀表示,成绩并不代表实际能力,正如袁隆平自己所说“书本很重要,电脑很重要,但书本和电脑都种不出水稻”。
西南大学退休女教师陈德玖也是袁隆平同班同学,昨日他也向记者谈起袁隆平当时的成绩:“那时,隆平像个大孩子一样,很喜欢打球游泳,但成绩不是很好。隆平很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