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9月18日上午,“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登上科学大讲坛,为400多名听众作了主题为“杂交水稻研究概况”的演讲。
“我很高兴来到云南这个美丽的地方,给大家讲讲、宣传杂交水稻。”昨日上午,“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登上科学大讲坛,为400多名听众作了主题为“杂交水稻研究概况”的演讲。
讲座一开始,袁隆平就非常谦虚地说:“在座的都是高层人士,讲得浅了,不行。但仔细讲又太专业,所以,只好带一点专业知识来给大家演讲。因为我的水平有限,讲得不好请大家多原谅。”
我国有60%以上的人民是以大米为主食的,所以说,水稻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对于保持我们国家的安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袁隆平表示,“原来有个愿望,第三期超级杂交水稻完成后就退休,现在看来是不行了,要实现第四期超级杂交水稻再退休。”
我国首创两系法杂交水稻
“我们国家创造出了两系法杂交稻。”袁隆平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湖北省一个农业技术员发现一株水稻很奇特,在夏天表现为不育,但到了秋天又恢复为正常,表现为可育,这样一个水稻,可以用恢复系来给它授粉,生产杂交稻种子,到了秋天,它在温度比较低、日照比较短的情况下,可以产粮食,这样就减少了保持系。“两系法是我们国家的首创,它的育种程序简化了,效率也高了。”
他还说,两系法杂交水稻一般能比三系法杂交水稻增产5—10%。前天去现场看了,云南农业大学搞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感觉不错;云南农科院搞的三系法,都好。
永胜是种水稻的天堂
袁隆平赞道,云南有两个天堂,一个是香格里拉,一个是种水稻的天堂——永胜涛源。1999年试验田亩产1139公斤,最高时产量达到了1290公斤,“不得了啊”。
此前,袁隆平还到云南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看了试验田,他估计产量可以到750公斤/亩左右,高产的田块可以达800公斤以上,一般的田地在700公斤左右。缅甸那边的产量大概是550公斤,四亩就是2200公斤。而云南现在是750公斤,三亩就是2250公斤,也可以实现“种三产四”。“我很高兴云南同志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实现第四期超级稻再退休
我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第一期目标:亩产700公斤,2000年实现了。第一期超级杂交水稻目标实现后,又集中精力攻关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的目标。通过大家的协作努力,这个目标在2004年就提前一年实现了。2005年通过审定,2006年开始推广,当年种植面就有100多万亩,2007年达到400多万亩,今年的数字还没出来。在示范田里,平均亩产650-700公斤。条件比较好、土质比较好、技术比较强、水利比较好的示范田,大面积推广几百万亩、几千万亩,平均下来,能够过600公斤就不错了。
他说,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在一些试验田里已经实现了,今后要向1000公斤迈进。
袁隆平笑着说:“原来有个愿望,第三期超级杂交水稻完成后就退休,现在看来是不行了,要实现第四期超级杂交水稻再退休。”
对话
讲座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中间没有休息,但听众的热情丝毫不减。现场提问环节才刚开始,主持人手里已经有一大叠纸条了。
我只起了带头作用
听众:请您评价一下您的杂交水稻研究成果。
袁隆平:我们国家在水稻育种方面,可以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是遥遥领先。我只是在研究杂交水稻上起到部分的带头作用,大量的工作是农业科学家共同完成的。
外国也有技术壁垒
听众:有人认为世界粮食紧缺关键不是产量,而是贫富悬殊。您认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要如何才能妥善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袁隆平:这个问题很难答,这是政治家回答的问题。我只能讲,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完全能够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听众:像您这么好的技术,在全世界推广主要受到什么因素的制约?
袁隆平:有些国家需要就地制种,不希望我们卖杂交种子给它,这是一个制约因素。而就地制种,我们国家也有一些限制。首先,两系法不能出去;三系法、保持系不能出去;只能把不育系推广出去。限制得很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别国也有技术壁垒,要对种子进行严格的病虫害检查。
地老爷我们可以管
听众:云南是一个多山区、半山区的省份,有很多旱田、雷响田,也就是“望天田”。这些田的产量都很低,请问云南山区的低产田如何实现科学种植,才能确保粮食安全问题和山区农业发展。
袁隆平:这个我不太了解,反正我是这么理解的,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3个基本条件:第一,品种要优良;第二个,栽培技术要非常科学;第三,田的土质要好,要改造低产田。天老爷你是管不了的,但地老爷我们可以管,我们可以改造低产田。这3个条件具备了,产量就会上去了。
高产还能味美
听众: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健康生活,很多朋友都在关注高产水稻的味道和口感与普通水稻有什么区别?
袁隆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品质是次要地位。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所以我们搞水稻育种也作了大量调整,我的原则是绝不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来求优质,高产的前提下也要优质。
花絮 签名 合影 粉丝追逐袁隆平
“今天是9·18,解放前叫国耻纪念日,要降半旗的。”袁老说。
“你讲课的时候拉警报了。”一旁的人员说道。
“今天拉警报了啊?这个好啊!警钟长鸣。”袁隆平诧异地问道。 这时,一个学生鼓起勇气走到袁老面前,“袁先生,你好,我只是一个学生,这一辈子都可能见不到你……”还没等这个学生说完,袁老马上说:“来来来,签个字,国耻纪念日。”袁老边写边念。
他一出门,马上又被激动的市民包围了,身旁的秘书都有点吃不消了,但袁老却还是热情地为粉丝签名。
八卦 自由散漫的科学家
《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问“您是怎么评价自己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袁老说,“我自己评价啊……我做了一点对国家有益的事……哎呀,不讲优点了,讲缺点吧!我的缺点最多了,自由散漫,不拘小节。”
夫人喜欢我叫她贤内助
说起自己的夫人,袁老笑着讲了一件趣事。他去香港遇见熟人,别人向他介绍自己的夫人时说“这是我太太”,他介绍自己的夫人时却说“这是我的贤内助”。“我太太喜欢我叫她贤内助。一个教授的太太听到后,也对她丈夫说:‘以后你介绍我,不要称太太而要称贤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