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报道 > 正文
袁隆平:一粒种子挽救地球
作者:admin   来源:晶报   日期:2014-11-25 09:20:58  

2009年9月12日,袁隆平带领出席“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对外合作部长级论坛”的代表参观杂交水稻试验田。

 

袁隆平:一粒种子挽救地球

 

9月3日,在湖南桃源县漆河镇的超级稻百亩示范田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宣布:“到我90岁时,要争取实现超级稻亩产达1000公斤的目标。”从1964年发现“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到现在,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将水稻亩产量从2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为全球7000万人解决了吃饭问题。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挽救了地球。

 

出身书香门第

 

袁隆平祖籍江西省德安县,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曾任海南文昌县县长,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中文系,母亲华静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协和医院。

 

袁隆平的童年正处在中国时局动荡、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8岁的袁隆平随父母从汉口经湖南桃源、湖北宜昌去四川,1939年抵达重庆。先后在汉口扶轮小学,湖南弘毅小学,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复兴初级中学、赣江中学、博学中学读书;1948年2月,袁隆平进入南京中央大学附中读书。1949年,袁隆平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并入西南农学院)。

 

1953年8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讲授俄语、植物、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课程。1964年2月,与农技干部邓哲结婚。

 

1960年,国内三年自然灾害开始,在无数个饥饿相伴的夜晚,袁隆平都在想:饥饿除了天灾人祸以外,还有一个就是粮食单产太低,如果能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不就有希望战胜饥饿了么?

 

培育出“东方魔稻”

 

袁隆平依据对遗传学的较深认识,发现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确信搞杂交水稻前景光明。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哲,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历经8年磨难,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到1985年的10年里,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因此被世界称为“东方魔稻”。

 

誉满全球

 

从1995年起,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聘,袁隆平多次赴海外数十国讲学、指导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培训了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员。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和印度的杂交水稻发展很快,取得了比当地良种每公顷增产1.5吨~2.5吨的效果。

 

正是基于袁隆平推动杂交水稻研究并为世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2006年4月25日,袁隆平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成为我农业科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这对于多数科学家来说,是除了诺贝尔奖之外的最高荣誉。

 

美国科学院院长、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瑟罗纳说:“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他的当选也为美国科学院增添了光彩。”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