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以一株杂交水稻秧苗震惊了世界。如今,我国的杂交水稻无论是试验水平还是大面积种植水平都在世界遥遥领先。
从一般杂交稻的研究成功,到超级稻的2000年一期、2004年二期,袁隆平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700公斤、800公斤。
超级稻是超高产的意思。上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搞超级稻的研究,后来国际主要研究机构也正式立项。我们国家农业部1996年立项超级稻计划,第一个阶段指标就是一季稻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第二阶段是800公斤。
曾经挨过饿的袁隆平梦想着“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吃饱饭,不再饥饿。”
为了这一天,一茬又一茬,整整50年,从秧苗到稻穗,袁隆平不断挑战杂交水稻的亩产上限。然而,超级稻二期提前一年实现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进入第三期试验阶段后,从亩产800公斤到目标亩产900公斤,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小面积的,比如1亩、两亩、5亩,已经达到了亩产900公斤,100亩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袁隆平将近期目标定在,2015年实现大面积(100亩以上)超级稻亩产900公斤。
袁隆平坦言,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用地高峰期,筑路造房都需要用地,但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万万突破不得。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难度很大,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
为此,袁隆平在农村推广“种三产四”。在2004年超级稻第二期亩产800公斤品种推广时,袁隆平提出了“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就是种3亩超级杂交稻产出现有杂交稻品种4亩的粮食。袁隆平首次从大大小小的“试验”推广到广阔的“现实”,走向了千家万户、田间地头。袁隆平说:“节省了1亩地,就等于增加了1亩耕地。农民在节省出来的土地上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就可以增加创收,这样对国家保持耕地面积有利。”
袁隆平告诉记者,我国水稻平均产亩产420公斤,比日本少20公斤,在杂交稻方面,我国亩产达到480公斤,比日本高了40公斤。“日本人非常骄傲,但是在水稻面前,他们不得不折服。”如今,超级稻种植随着袁隆平的“种三产四”工程大面积铺开。大面积推广种植后,一期超级稻已有3500万亩,比早于我国近20年研究超级稻的日本全国的水稻面积还多,平均亩产550公斤, 比日本高了100公斤以上。二期超级稻也有三四百万亩。
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万吨,比上年增产211万吨;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增产,实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最长的粮食增产周期。然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特别是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粮食单产出现了下降。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里着急呀。“我有一个梦想,到我90岁时,也就是2020年,超级稻亩产达到1000公斤。”他告诉记者,从理论上讲,在湖南地区的光温条件下,水稻的亩产潜力可以达到1500公斤,从目前的科研水平来看,亩产1000公斤不是不可能。
袁隆平希望“种三产四”工程为国家粮食总产量挑起一副担子。他设想,到2012年,在湖南推广“种三产四”面积1500万亩,用更长的时间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相当于产8000万亩的粮。“这就等于为国家增加了2000万亩耕地啊,而超级稻每年可以增产100亿公斤粮食。”
袁隆平说,尽管2009年粮食单产下降,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实施强有力的惠农补粮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粮食播种面积扩大3200多万亩,成为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
“真正高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良种,良法,良田,也就是品种要好,栽培技术要好,田要好。而更重要的是农民要有种粮积极性。”让袁隆平高兴的是,在2009年国家的惠农政策中,较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公斤分别提高0.22元和0.26元。“国家较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
农民丰产增收,国家粮仓饱满。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居民消费价格重要的组成部分,粮食再度丰收增强了各方面的信心,稳定了粮价,对于经济的企稳向好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有利于稳定并抑制通货膨胀预期。
愿袁隆平美梦成真,再创世界奇迹——亩产1000公斤;愿袁隆平美梦成真,“天下没有饥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