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刚刚迎来八十大寿。自称是“太平洋上的海鸥”的袁院士说,到90岁时要向亩产一千公斤攻关。
喜欢中国足球的人,想必听过这样一句话:“嫁人要嫁魏群、生儿要生姚夏”。这样的比方,于袁院士或许不恰当,但其中暗含的感情,却是适当的。无论是官方评比还是民间评比,在当代中国学人中,袁隆平院士一定位居前列。
这些年来,无数学者名人在学术论坛上快速升起,而后又快速落下。袁院士却不是这样,他一直身居最高峰。按苏学士所说,高处不胜寒,可袁院士一直在高处,一直很舒坦。每当有袁院士新闻出来,网上网下,官方民间,总是一片赞誉。有心人不妨翻翻这两天的新闻跟帖,围绕袁院士八十大寿,全是满满的祝福。
这种“袁隆平现象”,不由我们不思索。袁院士何以赢得这么多人的真诚拥戴?应该说,这归功于袁院士的学术成就。超级杂交稻实现了亩产800公斤,还争取向亩产1000公斤目标迈进。一辈子痴迷科学事业,帮助世界养活了7000万人口,这一成就谁人能及?
仅仅这一点,还不足以解释“袁隆平现象”。虽然说,今天是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但江山代有人才出,以中国之大,做出学术成绩的并不在少数。袁隆平受到大家景仰,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学术成就背后的学术精神。
袁院士的执着与努力,自不待说;他一辈子的平民情怀,也不必言。仅言一点,这些年来,我们有谁见到过袁院士向利益集团低头,为利益集团代言?“袁隆平现象”的出现,值得我们深思。公众对袁院士的拥戴,传递出了一个重要导向,那就是公众喜欢学术与道德双馨者。而袁院士现象的产生也足以说明,在出大师上,今天中国的环境或有问题,但也并不是不可以出大师。这当中,学人的自勉自律尤为重要。
这是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也是一个从不缺少大师的年代。时光荏苒,再过100年,所有权力、地位、金钱,都将如过眼云烟,而像袁院士这样,能够获得民意的普遍认可,这才是真的。为人做事,到袁隆平这份上,真的值了。